腾讯地图采集活动:如何让好点子「活」下去
清晨七点的地铁站,小王边啃包子边打开腾讯地图,顺手标注了路口新开的包子铺。这个动作他坚持了半年,不仅攒够积分换了话费,看着自己标记的店铺变成地图上的蓝色小点,总觉得这条通勤路有了温度。
一、让用户养成「顺手」的习惯
腾讯地图的街景采集车每天要跑38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9圈半。但再多的采集车也比不过2.4亿月活用户的眼睛,关键要让随手标注像呼吸一样自然。
1. 藏在细节里的「小心机」
- 通勤路线预判:每天早上8:15准时弹出「检查上班路线」提醒,成功率比随机推送高67%
- 买菜模式:搜索菜市场后自动开启「生鲜店铺标注」浮窗,转化率提升42%
激励机制 | 百度地图 | 高德地图 | 腾讯地图 |
积分兑换种类 | 12种虚拟物品 | 9种实物+5种优惠券 | 23种生活服务+企业定制 |
标注审核时效 | 48-72小时 | 24小时 | 12小时(含AI初筛) |
2. 把冷数据变「热乎」
去年冬天,沈阳用户上传的3000多条供暖点标注,经过脱敏处理变成了「取暖驿站地图」。这种看得见的反馈,让用户次日留存率暴涨58%。
二、技术要为「人味」留空间
腾讯的LBS技术能识别0.3米精度的变化,但真正留住用户的是后台的「人情味设计」:
- AI审核会优先处理连续签到用户的标注
- 老年用户的手写备注会自动转成印刷体+保留原笔迹
- 争议标注会触发「附近5位资深用户」的协同校验
社区化运营的化学反应
在深圳科技园片区,标注达人组成「找茬小分队」。他们用AR眼镜采集数据,在虚拟社区交流经验,这些民间高手贡献了该区域83%的POI更新。
三、可持续的底层逻辑
腾讯位置服务的数据显示,保持三年以上活跃的采集用户,82%都有特定领域的知识背景。针对这个发现,他们做了件聪明事:
- 给网约车司机开通「道路变化特别通道」
- 外卖骑手的配送轨迹自动补充商铺信息
- 驴友的徒步路线直接生成等高线地图
傍晚六点,小王在地铁上收到推送:「您标记的包子铺已成为第892个导航目的地」。他笑着保存了那个闪着金光的成就徽章,明天打算教楼下大爷怎么标注修鞋摊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