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聊点玄的:那个把阴阳师写成悬疑小说的"鬼匠"到底是谁?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被微信读书的"阅读时长提醒"弹窗打断——手机屏幕上《百鬼绘卷》的章节正停在"式神反噬"的段落,主角用罗盘压住颤抖的符纸那个细节,让我想起去年在京都晴明神社看见的占卜师。这大概就是圈内人说的"鬼匠流"后遗症:看什么都能自动脑补成阴阳师素材。
一、什么是鬼匠阴阳师小说?
简单说就是把《阴阳师》IP里安倍晴明那套东西,用《盗墓笔记》的悬疑节奏重新组装。2018年豆瓣阅读那篇《京都异闻录》算是开了先河,主角在鸭川边捡到的旧怀表,表盖内侧刻着晴明桔梗印——这种"现代器物+古典咒术"的混搭,现在都成标配了。
典型套路有三板斧:
- 器物触发:祖传的铜镜/偶然拍到的灵异照片/古董市场淘的旧物件
- 阴阳两线叙事:现世追查与平安时代回忆交织(这点学的是梦枕貘原作)
- 科学解释尝试:最后总要扯几句量子力学或心理学
1.1 和传统阴阳师小说的区别
类型 | 主角身份 | 叙事重点 |
传统 | 世袭阴阳师 | 人鬼羁绊 |
鬼匠流 | 考古/刑侦/记者 | 解谜过程 |
去年在PageOne书店翻到《咒物整理师》时,发现作者把"式神"写成依附在旧物上的能量体,需要定期"除尘"——这设定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晒霉的樟木箱,莫名亲切。
二、为什么偏偏是阴阳师?
2021年网易《阴阳师》手游五周年庆那天,微博话题#当代年轻人迷信方式#里,点赞最高的评论是:"在游戏里抽卡玄不改非,在现实里用大吉达摩当手机支架"。这种微妙的反差感,正好是鬼匠流最爱的创作土壤。
三点核心吸引力:
- 仪式可视化:结印手势、符咒图案都能具象化表现
- 妖怪谱系完整:从《今昔物语集》到《百鬼夜行》有现成素材库
- 神秘学缓冲区:比直接写道士和尚少了些文化负担
记得有本《东京诡事簿》描写咒术对决,反派用便利店饭团当诅咒媒介,主角用星巴克咖啡画阵眼——这种混搭违和得让人头皮发麻,但莫名合理。
2.1 平安京的赛博朋克化
最绝的是《电子御守》里那个设定:把神社的"おみくじ"(签文)改成区块链NFT,式神成了AI训练模型。作者在后记说灵感来自看到浅草寺的二维码绘马,这种把传统文化扔进数字洪流的处理方式,倒是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解构趣味。
三、深夜写作的副作用
认识个写这类小说的朋友,他说连续写三个月"咒缚"剧情后,开始对现实中的绳子、电线产生条件反射。有次看到邻居晾衣绳上挂的晴天娃娃,差点摸出口袋里的盐——这种创作代入感,在灵异类作家里特别常见。
常见职业病包括:
- 过度关注民俗细节(连便利店盐包产地都要查)
- 看建筑先找"结界"(尤其地铁换乘通道)
- 收集奇怪素材(我书柜第三格全是各地神社宣传册)
上周去锦市场买腌梅子,老板随口说"今年雨水多,梅子吸了阴气",我立刻掏出备忘录——你看,这病没救了。
凌晨三点十七分,窗外有野猫打架的声响,特别像《妖猫奇谭》里骨女现身的场景描述。合上电脑前突然想到,《百鬼绘卷》最新章里那个用蓝牙耳机当"灵听器"的设定,明天该去二手市场淘个老式收音机试试效果...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