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梦幻西游里遇见另一个自己,这事儿到底有多神奇?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屏幕里那个扛着光武的剑侠客,突然有点恍惚——这哥们儿在游戏里帮陌生人过剧情的样子,简直比我现实中还热心肠。你说奇不奇怪?玩个网游居然玩出了人格分裂的错觉。
一、数据不会骗人:我们真的在游戏里"变脸"
网易去年发布的《虚拟角色行为报告》显示,超过67%的玩家会做出和现实完全相反的选择。我认识个当会计的妹子,现实中连外卖都不敢点太贵的,游戏里却是个一掷千金打造无级别装备的疯婆娘。
现实身份 | 游戏常见人设 | 反差指数 |
销售经理 | 佛系钓鱼党 | ★★★★ |
中学老师 | 暴躁帮战指挥 | ★★★★★ |
最绝的是我们帮主,现实里是个社恐程序猿,游戏里却能同时开五个号在帮派频道讲单口相声。有次线下见面会,这货全程低头玩手机,和游戏里那个满嘴骚话的家伙判若两人。
二、为什么我们在游戏里敢"做自己"?
仔细想想这事儿挺有意思的:
- 成本归零定律:现实中说错话要道歉,游戏里大不了强行PK
- 人设重建机制:新建角色就像拿到空白人格执照
- 时间压缩效应:现实三年才能混成主管,游戏三个月就能当大佬
我那个玩龙宫的表弟说得最实在:"现实里被老板骂成狗,游戏里不当个秒天秒地的法爷,这日子还怎么过?"你看,连施法动作都要选最浮夸的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输出爆炸。
2.1 那些年我们精分过的证据
记得有回帮战,对面大唐官府的操作行云流水,打完加好友才发现是某三甲医院的外科主任。老哥说他在手术台上要绝对精确,游戏里就爱玩那种暴力平砍流,用他的原话是"砍就完事了,要啥战术"。
更别说那些在游戏里结婚的——我认识对夫妻,现实里是银行双职工,游戏里非要玩骨科剧情,一个扮逍遥生一个扮飞燕女,天天在月老殿前面演兄妹虐恋。
三、游戏人格到底算不算"真我"?
心理学教授李鸣在《虚拟身份认同研究》里提出个有趣的观点:人们在匿名环境中释放的特质,往往是被社会规则压抑的真实碎片。简单说就是,那个在游戏里爱管闲事的你,可能比现实中冷漠的你更接近本真。
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候。我们区有个著名人妖号,现实中的糙汉在游戏里装萌妹骗了半年礼物,结果线下聚会时,受害者在KTV厕所门口堵了他半小时。这事儿后来成了我们服著名梗:"你永远不知道电脑对面是妹子还是如花"。
所以下次看见你游戏里的角色时,不妨想想:这个敢爱敢恨、快意恩仇的家伙,说不定才是你心里住着的那个没被生活揍趴下的原始版本。当然,要是现实中也这么虎,可能早就被公司开除了...
(键盘突然黏糊糊的,才发现泡面汤洒了。算了,反正剑侠客不用写周报,让他继续在游戏里当大侠吧。)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