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街坊的茶余饭后:贝瓦选美活动的前世今生
说起贝瓦选美,老街坊们总能扯出一箩筐故事。张大爷总爱在胡同口念叨:"79年那会儿,冠军戴的还是纸扎头冠哩!"这话匣子一开,街边的马扎就围成了圈。
一、粗瓷碗里开出的花(1978-1989)
1978年春天,纺织厂女工王秀芬在车间里剪下块边角料,给自己缝了条荷叶边裙摆。这个举动意外催生了首届贝瓦民间风采展——当年还不敢直白叫"选美"。
- 报名方式:居委会红纸公告
- 评选标准:劳动奖状数量占30%权重
- 奖品:搪瓷脸盆+保温瓶
1983年的暴雨天至今让老辈人唏嘘。原本要在露天广场举办的第五届活动,因台柱子李红梅坚持穿的确良衬衫淋雨走完全程,意外登上《工人日报》头版。
黎明前的摸索(1985-1989)
供销社开始出现上海产的口红时,评委组悄悄把"牙齿整洁度"纳入了评分细则。88年冠军李小芳在领奖时说的"感谢改革开放政策",被收录进《地方志·民俗卷》。
二、霓虹灯下的蜕变(1990-2005)
年份 | 标志事件 | 数据来源 |
1992 | 首次引入泳装环节 | 《贝瓦晚报》1992.8.15 |
1998 | 设立大学生专项奖 | 市档案馆G-1998-047 |
2003 | 网络投票占比达15% | 组委会年度报告 |
2001年那场"旗袍VS晚礼服"的大讨论,至今仍是裁缝铺老师傅们的谈资。当时获得季军的空乘专业学生周敏,现在已是国际航线的乘务长。
三、屏幕里的新时代(2006-2019)
08年直播信号首次覆盖全省时,负责灯光的老赵在控制台前守了三天三夜。他女儿在博客上写:"爸爸说要把每个姑娘都照得跟嫦娥似的。"
- 2012年:增设才艺直播环节
- 2015年:AI形象分析系统上线
- 2018年:环保主题礼服成爆款
在万达广场做美甲的小刘偷偷报名参赛的事,去年还在抖音上火过一阵。她设计的可拆卸流苏披肩,后来成了淘宝爆款。
四、口罩里的微笑(2020至今)
谁也没想到,传承四十多年的T台会变成虚拟直播间。去年夺冠的医学生王璐在VR秀场里展示防护服设计,评委们戴着AR眼镜打分的样子,活像群未来战士。
夜市卖糖画的陈阿姨总说:"现在的姑娘们站在电子屏前,倒让我想起当年举着镜框当道具的姑娘们。"她摊位上挂着的2017年参赛号码牌,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金边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