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在王者峡谷里秀身法的大神,到底该叫啥?
凌晨三点,我第N次被对面那个韩信戏耍——他像泥鳅一样在野区窜来窜去,我的技能永远差那么0.5秒打中他。气得我猛捶手机壳时突然想到:这种把位移玩出花来的玩家,到底该怎么称呼才准确?
一、游戏圈里的江湖黑话
蹲在训练营练连招那会儿,老听队友喊"这李白好秀啊""对面有个身法猴"。查资料才发现,玩家们早给这类操作流选手起了五花八名的外号:
- 身法怪:特指用多段位移戏耍对手的玩家,常见于韩信、露娜
- 地板侠:专精貂蝉的玩家,因为总贴着地面滑步输出
- 飞雷神:特指会卡CD无限换位的元歌玩家
但最让我震惊的是某次五排,听某省标露娜说了句:"别急,等我月下遛狗他们。"后来才知道这是露娜玩家圈内的行话,专指用大招连人带野怪一起耍的进阶操作。
二、官方术语与玩家智慧的碰撞
翻遍王者荣耀的官方攻略,其实能找到个正经称呼——机动型玩家。但谁会在游戏里喊"小心对面机动型打野"啊!玩家们自创的称呼明显更带感:
英雄类型 | 官方称呼 | 玩家俗称 |
多段位移刺客 | 高机动性刺客 | 跳跳虎/泥鳅精 |
法刺 | 法术突进 | 闪现怪/滑板鞋 |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英雄热度会影响外号传播度。比如去年"司空震带电风扇"这个梗突然火起来,就是因为新皮肤带出的雷电特效像极了旋转的风扇叶片。
2.1 为什么玩家不爱用官方术语?
上周和国服元歌双排时他吐槽:"说'展示傀儡操控技巧'多拗口啊,我们直接叫提线木偶表演。"确实,玩家创造的称呼往往带着画面感——听到"月下无限连"就能脑补出露娜在蓝buff坑飘来飘去的场景。
三、地域差异造成的称呼分化
在华南区打巅峰赛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
- 广东玩家喜欢叫"走地鸡"(指不会飞的曜)
- 东北队友常说"这孙策开雪橇呢"(形容船技飘移)
- 江浙沪一带则流行叫"凌波微步"
最绝的是有次遇到个重庆队友,把残血反杀的操作统称为"火锅烫嘴式打法"。这些生动的地方化表达,估计连王者策划组都想不到。
四、操作流派引发的命名战争
不同操作风格的玩家连称呼都在较劲:
- 极限流:自称"刀尖舞者",别人叫他们"猝死流"
- 猥琐流:自称"战术大师",被骂"草丛婊"
- 连招流:喜欢叫"艺术家",但常被吐槽"打团就练舞"
记得有场排位,我们家马超全程在对抗路玩三角杀,打完骄傲地说在搞"枪斗术"。结果对面吕布公屏怼了句:"不就是个插秧的。"气得他当场约solo。
4.1 职业选手带来的称呼升级
看KPL联赛会发现解说词特别讲究:
- 一诺的公孙离叫"幻舞"
- 花海的镜被称为"镜像美学"
- 清融不知火舞则被称作"忍蜂艺术"
这些高大上的叫法慢慢渗透到路人局。现在巅峰赛里偶尔能听到有人说"这波我来个幻舞式进场",虽然十有八九会撞墙...
五、新英雄带来的造词狂欢
每次出新英雄都是玩家脑洞大开的时候。赵怀真上线时,因为太极动作太像公园大爷,立刻被冠名"广场舞宗师"。而最近出的少司缘,由于二技能弹道特别飘忽,已经有人开始叫"放风筝专业户"了。
最离谱的是海月刚出那会儿,因为大招拉人进幻境的特效,硬是被玩家们喊成了"元宇宙房产中介"。这些称呼的生命力往往比英雄热度更持久——现在还有人管守约叫"伏地魔",虽然这英雄都重做过两次了。
凌晨四点半,训练营的韩信又在我面前秀了套"Z字抖动"。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突然觉得叫什么不重要——反正下次遇到这种玩家,我肯定还是会咬牙切齿地喊:"这货开挂了吧?!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