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男生开始画蛋仔:一场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意外突围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刷到那个穿恐龙睡衣的男生在直播画蛋仔派对同人图。他左手端着泡面,右手数位笔在屏幕上划出流畅弧线,弹幕里飘过一堆"老公看看我"和"这线条比我人生规划还清晰"。这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:男性向绘画社区正在经历某种微妙的地壳运动。
一、被忽略的男性创作者画像
去年《中国网络绘画社区年度报告》里有个冷门数据:在二次元题材创作中,18-24岁男性用户占比从2019年的12%飙升至2022年的37%。而具体到蛋仔派对这个IP,某平台内部流出的创作者性别比例更让人意外:
题材类型 | 女性创作者 | 男性创作者 |
萌系Q版 | 68% | 32% |
战斗场景 | 41% | 59% |
CP向同人 | 83% | 17% |
看到这个表格时我正在嚼薄荷糖,结果被呛得直咳嗽——原来每三个画圆滚滚蛋仔的创作者里,就有一个可能是留着胡茬的男生。这完全打破了我对"猛男就该画机甲"的刻板印象。
1. 他们为什么拿起画笔?
采访了七个不同城市的男性创作者后,得到的理由比想象中朴实:
- "女朋友玩蛋仔非要我画情侣头像,画着画着入坑了"(25岁程序员)
- "疫情期间隔离太无聊,看直播学Procreate比打王者有成就感"(19岁大学生)
- "公司吉祥物设计竞标,发现蛋仔这种造型商业价值很高"(30岁平面设计师)
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个在建筑工地打工的00后,他展示手机相册里两百多张练习图:"晚上在板房里画Q版,比抽烟喝酒省钱多了。"
二、男性视角下的蛋仔美学
观察他们的作品集能发现些有趣规律。和女性创作者相比,男性笔下的蛋仔往往带着这些隐形基因:
- 物理引擎存在感更强:弹跳时的形变幅度更大,落地时会有计算过的尘埃效果
- 装备细节狂魔:哪怕是个草莓头饰也要画出磨损划痕
- 蜜汁执着于"合理的光源":见过有人为蛋仔脸上的高光位置争论了三页评论区
广州美院的林教授在《泛二次元创作中的性别表达差异》论文里提到过,男性创作者即便处理萌系题材,也会不自觉地植入"功能性思维"。比如有个作品把蛋仔的圆润外壳改造成可开合的机甲舱,弹幕全是"男人至死是少年"的调侃。
2. 那些被误解的创作困境
但这条路并不全是彩虹和点赞。28岁的阿Ken给我看他的私信记录,有人骂他"画这种娘炮东西丢男人的脸"。更现实的困扰来自工具——
"数位板放在工位上,同事总问是不是帮女朋友买的。"他苦笑着调整耳机,"有次画到一半老板过来,我秒切CAD界面装成在改图纸。"
这种尴尬在《数字绘画与性别认知调研》中被归类为"创作场景不适配",简单说就是:社会默认的男性娱乐空间里,缺少绘画工具的存在合理性。
三、当蛋仔成为社交货币
有意思的是,这种创作正在重构某些社交规则。在郑州某电竞网吧,我目睹了神奇一幕:
五个开黑的男生中场休息时,居然围着手机讨论蛋仔派对的皮肤设计。其中戴棒球帽的那个,正在用餐厅纸巾给队友演示怎么画流体裙摆。"比你们瞎几把指挥团战有用多了,"他怼人的时候笔都没停,"上周约的稿子赚了三百块。"
这种变化或许印证了社会学家项飙说的"趣缘社交替代地缘社交"。当00后男生们发现:
- 游戏群约画比约赛更容易破冰
- 朋友圈发创作过程比发自拍更获赞
- 甚至相亲简介写"擅长Q版设计"成功率更高
绘画就从亚文化小圈子变成了新型社交硬通货。上海某脱单工作室的数据显示,2023年资料标注"绘画爱好"的男性会员,匹配率比平均水平高出22%。
四、画笔之下的性别解绑
凌晨四点十七分,我翻到三年前那个经典帖子《男生画萌系就是变态吗》,现在再看评论区已然沧海桑田。最高赞回复来自退役兵哥:"在部队给战友画蛋仔全家福,退伍时被裱起来当纪念品。"配图是迷彩服大汉们举着Q版画像的合影。
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代人的认知迭代。当95后父母开始教孩子"颜色没有性别",当抖音#男生绘画挑战话题播放量突破80亿,当美术培训机构推出"猛男萌绘班"——画笔终于开始挣脱性别的束缚。
那个恐龙睡衣主播下播前说了段话:"以前觉得画坦克的男人才帅,现在觉得能把蛋仔画治愈也很帅。"他泡面汤洒了一半在数位板上,但没人计较这个。弹幕刷过最后一条:"明天还来吗?想学你怎么画呆毛。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