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在说"迷你世界蹭我的世界热度"时 到底在吵什么?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凌晨2点37分,我又在刷游戏论坛的骂战帖。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看到"迷你世界抄袭MC"的标题了——评论区永远像被点燃的炸药桶,双方玩家吵得键盘冒火星。作为两个游戏都玩过200小时以上的老玩家,今天想放下情绪,用我抽屉里吃灰的大学法律课本和游戏开发笔记,聊聊这个持续多年的争议。

先掰开两个游戏的"出生证明"

把时间拨回2009年,Notch在瑞典的公寓里敲出《我的世界》第一个Java版本时,估计没想到这个马赛克世界会引发后来的连锁反应。根据Mojang官方年表,PC版在2011年正式发布,而中国玩家熟悉的网易代理版要到2016年才出现。

转头看《迷你世界》,开发商迷你玩科技注册于2015年,游戏2016年上线——这个时间点很微妙,正好卡在MC国际版火爆但国内代理空窗期。我在游戏行业的朋友老张说过:"那会儿随便哪个应用商店,山寨MC能搜出二十多个,但活到现在的只剩迷你。"

关键节点 我的世界 迷你世界
最初版本上线 2011年(国际版) 2016年
中国版代理 2016年网易代理 无代理(自主运营)
移动端上线 2011年(PE版) 2016年

那些被反复对比的"相似点"

去年帮表弟装游戏时,他盯着我手机里的两个图标问:"哥,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游戏吗?"确实,如果快速扫一眼:

  • 都是第一人称/第三人称可切换的方块世界
  • 都有昼夜交替和怪物生成机制
  • 基础工具合成表高度雷同(比如木棍+木板=木镐)
  • 生物设定相似(爆爆蛋像苦力怕,地心人像末影人)

但玩久了会发现,迷你世界在操作逻辑上做了不少改动。比如它的联机系统直接内置房间码,比MC的局域网联机方便得多;还有自动整理背包、一键盖房子这些对新手友好的设计。有次我在奶茶店看见两个初中生联机,穿皮肤的小姑娘教同伴:"迷你里点这里就能传送到队友身边,MC还要输指令呢。"

迷你世界蹭我的世界的热度

法律层面怎么说?

翻出2020年广东高院的判决书(案号懒得查了,反正网上都能搜到),法院最终认定267个核心元素构成侵权,要求迷你玩删除这些内容。但有意思的是,游戏本身还能继续运营——因为玩法规则不受著作权保护,就像你不能垄断"三消"或"吃鸡"的玩法概念。

我大学知识产权课老师举过例子:"如果有人做一款打方块盖房子的游戏,但美术风格、故事背景完全不同,法律上很难认定为抄袭。"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市面上还有《奶块》《创造与魔法》等同类游戏活得不错。

玩家群体的"身份政治"

去年参加线下游戏展时,我戴着MC的苦力怕头套,被几个迷你玩家拦下辩论。穿校服的男生激动地说:"我们迷你画质更精致,还有官方漫画和动画!"这话其实有道理,看看两个游戏近年发展:

  • MC坚持极简像素风,更新重点在红石机械、考古系统等硬核内容
  • 迷你走的是"赛博朋克+萌系"混搭,加入不少原创坐骑和社交玩法

但论坛骂战里很少有人讨论这些。更多是MC玩家指责迷你"偷走我们的青春",而迷你玩家反击"你们就是看不起国产"。有次看到个神评论:"这争论堪比甜咸豆腐脑,只不过游戏圈可以靠法律当裁判。"

迷你世界蹭我的世界的热度

商业策略的差异

在游戏公司做运营的发小告诉我个冷知识:迷你世界的付费点主要集中在皮肤和坐骑,而我的世界国际版其实靠卖游戏本体赚钱(中国版免费)。这导致两者用户画像完全不同——前者吸引了很多没有主机/电脑的移动端学生党,后者更多是核心沙盒游戏爱好者。

还记得2018年迷你世界在三四线城市网吧铺天盖地打广告时,我和室友吐槽:"他们甚至给网吧老板返点装游戏。"这种接地气的推广方式,确实快速打开了MC当时没覆盖到的下沉市场。

迷你世界蹭我的世界的热度

开发者们的"模仿游戏"

凌晨4点翻到Notch早年访谈,他提到《我的世界》最初也借鉴了《无尽矿工》。游戏史上这种迭代太常见了:《英雄联盟》脱胎于DOTA,《原神》早期被喷抄袭《塞尔达》,就连吃鸡玩法也是从《武装突袭》模组演变来的。

区别在于,成功的后来者都会加入关键创新。比如迷你世界的电路系统比红石简单易懂,建筑党能快速做出自动门;而MC的指令系统则保持着硬核玩家喜爱的复杂性。有开发者朋友说:"现在回头看,迷你像把MC的硬核部分包上糖衣,这算不算另一种微创新?"

窗外天快亮了,最后说个真事:上周去表弟家,发现他同时在玩两个游戏——用MC造精密过山车,然后在迷你里和朋友拍短视频。或许对新一代玩家来说,这场持续多年的争论早就不重要了。就像他边啃薯片边说的:"好玩就行呗,管它谁抄谁。"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