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要是走进1915年的上海老茶馆,准能听见穿长衫的教书先生拍着桌子争论:"这世道得变!"就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,有位安徽口音的中年人正伏案疾书,钢笔尖在《青年杂志》创刊号上划出深深墨痕——这便是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结缘的起点。
从老茶馆到新思潮
陈独秀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啃硬面包时,就爱和章士钊蹲在宿舍地板上辩论。谁能想到,这个总把《甲寅》杂志塞进行李箱的穷学生,日后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"总司令"?1915年9月15日,他在上海法租界租的二十平米小屋里,把《青年杂志》首期刊物塞进邮筒时,手指头还沾着油墨。
- 1915年:创办《青年杂志》(次年更名《新青年》)
- 首期发行量:仅1000册,全靠同仁垫付印刷费
- 创刊词中首次提出"科学与人权并重"
北大红楼的春风
1917年隆冬,蔡元培踏着积雪三顾茅庐,硬是把陈独秀从上海旅馆的被窝里拽出来。当陈独秀夹着讲义迈进北大红楼,学生们发现这位文科学长总爱把呢子大衣随便搭在椅背上,操着安庆官话讲《文学革命论》。
时间节点 | 事件 | 影响范围 |
1915.09 | 《青年杂志》创刊 | 上海知识圈 |
1917.01 | 受聘北大文科学长 | 全国教育界 |
1919.05 | 《新青年》马克思主义专号 | 左翼知识分子 |
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手
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上写得最多的就是"德先生"(民主)和"赛先生"(科学)。有次在北大礼堂演讲,他举着粉笔盒当比喻:"旧礼教就像这盒子,把人都装成一般模样!"底下坐着的傅斯年赶紧摸出小本子记下这个妙喻。
- 首创"文学革命"三大主张:推倒贵族文学、古典文学、山林文学
- 力主白话文运动,但自己写信仍用文言——被胡适笑称"革命的尾巴"
- 每月收到两百多封读者来信,坚持亲自回复到深夜
新旧交替的硝烟
林纾在《荆生》小说里把陈独秀写成"浑身长毛的怪物",这倒成了学生们茶余饭后的笑谈。陈独秀自己倒不以为意,反而在编辑部会议上拍大腿:"好得很!这说明我们戳到痛处了。"
反对者 | 攻击方式 | 陈独秀回应 |
林纾 | 写小说影射 | 增发《新青年》特刊 |
辜鸿铭 | 课堂公开嘲讽 | 邀请其投稿辩论 |
军阀政府 | 查禁刊物 | 改换印刷所继续出版 |
运动的涟漪效应
最让陈独秀惊喜的,是收到山西女校学生的来信。信上说她们把《新青年》藏在绣花绷子底下传阅,现在都学会用白话文写家书了。他当即让助手多寄五十本到太原,还自掏腰包付了邮费。
- 新式学堂教材开始采用白话范文
- 地方商会涌现工人夜校
- 连北京天桥的说书人都开始改编《狂人日记》
退潮后的守望者
1921年夏天,当陈独秀在渔阳里2号筹备建党时,窗台上还摆着蒙灰的《新青年》合订本。有次他指着创刊号对张国焘感慨:"当初说要改造青年思想,现在得改造整个社会了。"
后来人们发现,这位"思想界的孙行者"晚年蛰居江津时,枕边始终放着卷毛边的《新青年》合订本。有访客问及往事,他总摆摆手:"俱往矣,看当下要紧。"窗外的长江水日夜东流,带着那个时代的回声奔向远方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