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宫公益教育:在皇家老物件里触摸历史的温度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秋日的阳光斜斜洒在太和殿的金顶上,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正踮着脚观察玻璃展柜里的掐丝珐琅香炉。带队老师举着讲解器轻声说:"这个香炉当年可是摆在养心殿的,乾隆爷批奏折时闻的檀香就从这儿飘出来......"这样的场景,如今在故宫的公益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常见。

一、老物件开口讲故事

故宫博物院自2016年起推出的"我在故宫学文物"公益项目,把300多件深藏库房的御用器物变成了活教材。这些曾经专属皇家的物件,正在用它们独有的方式向普通人讲述历史。

1. 御瓷里的工匠精神

储秀宫西配殿的陶瓷工作坊里,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着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复刻品。"原来杯壁这么薄!""这些小气泡是故意留下的吗?"工作人员笑着解释:"这叫'橘皮纹',是明代匠人特意保留的手工痕迹,现代机器反而做不出这种韵味。"

2. 朝服上的权力密码

在织绣体验区,志愿者会带着大家数清代龙袍上的十二章纹。有位高中生惊讶地发现:"原来龙袍下摆的海水江崖纹,和咱们校服上的装饰花纹很像!"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,让抽象的"等级制度"变得触手可及。

故宫公益教育:从皇家御用物品中学习历史

物品类型 教育切入点 现代关联点
铜镀金自鸣钟 中西科技交流史 智能手表的人机交互
文房四宝 科举制度演变 现代考试文化
御医药箱 古代医疗体系 家庭常备药箱

二、让历史走进现代生活

故宫公益教育:从皇家御用物品中学习历史

故宫教育团队设计活动时有个特别的原则:不用玻璃罩着的展品才是好老师。在角楼咖啡馆举办的"文物修复体验夜",参与者能亲手触摸仿制的青铜器碎片,感受凹凸的铭文在指尖留下的触感。

  • 每月第三个周六的"夜游太和殿"活动
  • 养心殿数字沉浸展中的虚拟试穿朝服
  • 与中小学合作开发的"文物中的数学"课程

记得去年冬至,在坤宁宫东暖阁举办的"满族年俗体验日"。工作人员搬来复刻的萨满祭祀器具,教大家用满文写春联。有位满族大爷激动地说:"我太奶奶说的年俗,今天见着真家伙了!"

三、藏在细节里的教育智慧

教育推广部的王主任有句口头禅:"别把观众当学生,要当邻居。"他们设计的互动环节充满巧思:在陶瓷修复体验中,故意准备有缺损的瓷片,让参与者自己发现"金缮修复法"的奥妙。

最近火出圈的"故宫文物方言讲解"更是妙趣横生。当粤语遇上青铜鼎,四川话解说《韩熙载夜宴图》,原本庄重的文物突然多了烟火气。有个重庆游客笑称:"听到'这个夜光杯杯儿好乖哦',感觉文物在说家乡话。"

故宫公益教育:从皇家御用物品中学习历史

夕阳西下,神武门的影子越拉越长。一群中学生抱着自己设计的"文物守护者"徽章有说有笑地往外走,徽章上印着他们今天修复的瓷器纹样。门洞里的保安大叔笑眯眯地提醒:"小心台阶,明天还有篆刻体验课哟。"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