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小结:参与人员反馈
活动小结:参与人员反馈全记录
上周末的社区读书会结束后,我拿着厚厚一沓反馈表坐在办公室窗边。阳光透过玻璃斜斜地打在表格上,能清楚看到有位阿姨用圆珠笔在建议栏用力写了三行字,纸张都被戳出了凹痕。这些带着温度的真实反馈,或许就是下次活动能否办得更好的关键。
活动现场的酸甜苦辣
这次读书会破天荒采用了「盲选共读」形式,书架上的书都用牛皮纸包着,只在封面贴了三个关键词标签。报名参加的63位街坊中,有刚退休的中学教师,也有带着孩子来的全职妈妈。活动结束后的茶歇时间,我听见两位大叔站在走廊讨论:「这法子新鲜是新鲜,就是选到不喜欢的书真遭罪」。
参与者画像分析
年龄层 | 占比 | 主要反馈特征 |
20-35岁 | 28% | 期待更多互动环节 |
36-50岁 | 45% | 关注活动时间安排 |
51岁以上 | 27% | 重视座位舒适度 |
那些戳中痛点的建议
整理反馈时发现三个高频词像音符般不断跳动:「卫生间指引」、「空调太冷」、「话筒电流声」。有个初中生在意见栏画了简笔画,用对话框气泡写着:「主持人叔叔,下次能准备点润喉糖吗?」
- 现场设备问题占比34%
- 流程安排意见占比29%
- 内容深度反馈占比22%
- 其他建议占比15%
跨年龄层的需求碰撞
年轻群体在匿名问卷里吐槽:「分组讨论时总被长辈带节奏」,而老年参与者则在茶歇时拉着我说:「现在年轻人读书怎么净挑没营养的」。这种认知差异在「书籍推荐环节」体现得最明显,科幻小说和传统文学的支持者几乎要现场battle。
藏在字里行间的惊喜
翻到第47份反馈表时,突然掉出张对折的宣纸。展开发现是位书法爱好者用蝇头小楷写的建议,墨迹未干就匆忙交表,把背面都洇透了。这种意外的小插曲,倒比标准化问卷更有参考价值。
反馈形式 | 收集数量 | 有效信息量 |
纸质问卷 | 58份 | 82%含具体事例 |
电子反馈 | 22份 | 63%有细节描述 |
特殊人群的声音
轮椅使用者张先生在建议栏贴了便签:「签到处的小台阶,你们看着就三厘米,我的车轮卡住就是三十分钟」。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市图书馆的无障碍改造培训,当时觉得小题大做,现在才知字字千金。
咖啡渍里的真相
整理到最后一叠反馈表时,发现某页边角有星巴克logo的咖啡杯印。顺着污渍往下看,潦草地写着:「能不能在严肃讨论环节准备点提神饮料?」。这让我想起活动后半程,确实有不少参会者开始频繁看手机。
- 下午2-4点犯困时段反馈量激增40%
- 涉及「注意力分散」的反馈81%集中在后半场
- 关于茶歇的提议68%指向补给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,最后检查表格编号时发现少了7号。正着急时,保洁阿姨拿着张皱巴巴的纸进来:「小伙子,这是在男厕所门后捡到的」。展开一看,正是失踪的7号表,建议栏龙飞凤舞地写着:「厕所隔间里的意见征询,你们倒是头一家」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