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谁:[志愿者团队成员-参与四关爱活动的在校学生-社区服务组织者] 我要做什么:[记录四关爱活动中的服务经历,分析自我认知提升的难点,梳理个人成长与能力短板,解决志愿服务中动力不足或反思缺乏体系的问题] 我想要什么:[形成系统化的自我评估报告,明确未来发展方向,提升服务效能与情感共鸣能力]
我在四关爱活动中的自我觉醒之路:从迷茫到笃定的365天
记得去年重阳节在敬老院包饺子时,李奶奶突然拉着我的手说:"丫头,你包的饺子褶子总捏不紧呢。"这句平常的唠叨,却让我在回校的公交车上红了眼眶——原来我在志愿服务中,连最基本的耐心都还没修炼到位。
那些刻在服务日志里的真实瞬间
翻开已经卷边的服务记录本,圆珠笔痕迹从工整到潦草的变化轨迹,恰好印证着我这一年来的心路起伏:
- 2023.3.8 妇女节困境母亲走访:准备了20份物资却漏掉张阿姨家,因为她的登记表被咖啡渍弄糊了
- 2023.6.1 留守儿童绘画课:答应帮小杰改画却忘了,他眼里的失望像根刺扎在心里
- 2023.9.12 残障人士就业辅导:发现自己讲PPT时总在重复"嗯...这个..."的口头禅
服务失误类型分析表
失误类型 | 发生频率 | 改进周期 |
物资准备疏漏 | 37% | 2周(参照《社区服务操作手册》) |
承诺履行缺失 | 29% | 需建立双提醒机制(来源:志愿服务心理学) |
撞上认知天花板的那些夜晚
当第三次在服务总结会上语塞时,我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反思沼泽:明明有满肚子感受,却像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。直到读到《非暴力沟通实践指南》中的"观察-感受-需求"模型,才找到突破口。
新旧反思方式对比
- 旧模式:"今天活动还行,就是有点累"
- 新模式:"在3小时服务中主动发起5次对话,但其中有2次打断了服务对象发言"
在服务中照见的能力镜像
整理全年服务数据时,发现个有趣现象:我的活动筹备得分始终比临场应变得分高出42%。这个发现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总在活动前焦虑失眠的原因。
能力维度 | 自评分数 | 督导评分 |
情感共鸣 | 7.5 | 6.2(来自9月督导报告) |
危机处理 | 5.0 | 需参加情景模拟培训(见《社区工作者能力标准》) |
重新点燃服务热情的三把火种
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《志愿者能量管理手册》给了我关键启发。现在我的手机壁纸换成了一张阶梯图:
- 每周二早上7点:收听15分钟《公益人说》播客
- 每月15日:与结对服务伙伴交换"能量补给包"
- 每季度末:绘制服务心流曲线图
窗外又飘起细雨,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新收到的活动通知。我轻轻转动着右手腕上的服务纪念手环,金属牌与桌角相碰发出清脆的叮咚声,这声音让我想起第一次给视障朋友读电影时的解说旁白...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