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仔派对模仿麦谷爸爸的游戏
当蛋仔派对遇上麦谷爸爸:一场关于游戏借鉴的深夜观察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被邻居家小孩玩《蛋仔派对》的笑声吵醒。揉着眼睛刷手机时,突然看到游戏论坛里炸锅的帖子:"网易《蛋仔派对》抄袭麦谷爸爸《Stumble Guys》实锤!"这让我想起上周表弟来家里,两个游戏换着玩了三小时都没发现不是同一个——作为从业十年的游戏策划,这事突然变得有趣起来。
一、当两个游戏摆在一起时
我家27寸显示器上同时开着这两款游戏,左边是2020年面世的《Stumble Guys》,右边是2021年上线的《蛋仔派对》。表弟啃着薯片凑过来看了一眼:"哥你卡bug了?怎么同一个游戏开两个窗口?"
- 角色设计:都是圆滚滚的橡皮人造型,麦谷爸爸的角色像充气过度的体操运动员,蛋仔则像被压扁的汤圆
- 基础操作:跳跃、扑倒、抓取的按键排布完全镜像
- 关卡逻辑:蜂窝迷阵、旋转门、糖豆大桥...连障碍物摆动的频率都像用同一个钟摆计算的
不过当我逼着表弟玩满20局后,这小子突然嘟囔:"蛋仔的皮肤好像更好看,而且..."他突然一个鲤鱼打挺,"这里能自定义表情包!"
二、那些肉眼可见的"巧合"
参考《2022移动游戏玩法相似度分析报告》里的比对方法,我做了张对比表格:
核心要素 | Stumble Guys | 蛋仔派对 |
基础玩法 | 大乱斗淘汰赛 | 大乱斗淘汰赛 |
单局时长 | 3-5分钟 | 3-5分钟 |
晋级机制 | 每轮淘汰50%玩家 | 每轮淘汰50%玩家 |
物理引擎 | 布娃娃系统 | 布娃娃系统 |
最绝的是地图设计,有玩家用测绘软件重叠了两款游戏的"旋转滚轮"关卡,偏差率不到7%。但网易很聪明地在细节处加了中国式改良——比如把墨西哥风格的仙人掌换成熊猫竹笋,欧美风的木箱变成青花瓷罐。
2.1 法律意义上的灰色地带
翻出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》第四条第(十)项,上面明确写着:"游戏玩法不受版权保护"。去年某场行业沙龙里,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作人说过大实话:"就像不能垄断象棋规则一样,大逃杀玩法现在就是游戏界的公共厕所。"
但美术资源确实有雷区。麦谷爸爸母公司Embracer Group的财报显示,他们2022年在亚太地区法务支出暴涨300%,不过至今没对网易采取行动——可能因为《蛋仔派对》的美术团队很懂"借鉴尺度",那些皮肤设计就像把维密秀场改成汉服走秀,既视感很强但确实重新画过。
三、玩家们用脚投票的结果
凌晨四点,我泡了第三杯咖啡,突然好奇真实用户怎么想。扒了TapTap上1376条相关评论,发现个有趣现象:
- 25-35岁玩家普遍在意"抄袭"争议
- 12-18岁玩家更关心"哪个皮肤更炫酷"
- 6-11岁玩家根本分不清两款游戏的区别
我表弟属于第三种。这小子现在每天用零花钱买蛋仔的盲盒皮肤,问他知不知道原型是外国游戏,他反问我:"肯德基和麦当劳不也长得差不多?"突然觉得这届小朋友可能比法律顾问更懂游戏行业的本质。
3.1 本土化改造的魔力
《蛋仔派对》的运营团队明显更懂中国小孩。春节期间推出的舞龙皮肤直接卖爆,而麦谷爸爸的圣诞老人装扮在国服反响平平。更别说那些微信表情包联名、抖音挑战赛——这些网易玩了二十年的社交裂变,确实是瑞典团队学不来的。
有次路过小学门口,听见两个背书包的小孩争论:"蛋仔能养宠物!""但Stumble的赛季通行证更便宜!"突然意识到,这场景和二十年前我们争论《冒险岛》和《彩虹岛》何其相似。
四、行业老油条的碎碎念
天快亮了,写点可能被同行骂的大实话。根据Newzoo的报告,全球手游市场76%的收入来自玩法高度相似的产品。就像火锅店都卖毛肚黄喉,关键看谁家的蘸料更香。
去年参加行业峰会,隔壁座的老哥说他们项目立项会标配三台iPad:"一台放竞品A,一台放竞品B,第三台用来玩缝合怪Demo。"这话虽然难听,但《原神》抄过塞尔达,《王者荣耀》借鉴过LOL,就连《Stumble Guys》自己,不也被说是《Fall Guys》的手游版?
冰箱里最后听啤酒被起开的瞬间,突然想起前老板的名言:"玩家要的是快乐,不是著作权登记证书。"楼下又传来《蛋仔派对》魔性的"hi~hi~"角色语音,这次我居然跟着哼了起来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