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世界玩偶变成小表弟爸爸
当迷你世界玩偶变成小表弟的"爸爸":一场荒诞又温情的家庭实验
凌晨两点半,我蹲在儿童房门口偷听六岁小表弟对着我的限量版迷你世界玩偶喊"爸爸"时,突然意识到这个荒诞剧可能要演上整个暑假。事情得从上周三那场暴雨说起——
一、暴雨夜引发的"亲子关系"
那天表弟全家来避难,他爸临时出差,留下个哭成喷壶的熊孩子。我肉疼地掏出珍藏的幻影忍者劳埃德玩偶救急,没想到这塑料小人儿就此开启"父职生涯"。
- 第一天:玩偶被当作普通玩具,惨遭锁喉式拥抱
- 第三天:开始出现"爸爸帮我拿果汁"等危险发言
- 第五天:发展到要给玩偶过父亲节(当时是三月)
表婶在厨房小声嘀咕:"总比他去年认养蚂蚁当宠物的阶段强。"行吧,这很符合他们家的魔幻教育观。
二、塑料爸爸的硬核带娃日常
那个20厘米高的树脂小人,现在有自己专属的育儿时刻表:
7:30 | "爸爸"监督刷牙(实际是我在镜后举着玩偶) |
15:00 | 玩偶"批准"才能吃冰淇淋 |
21:00 | 必须由"爸爸"宣布睡觉时间 |
最绝的是上周数学作业,表弟坚持要让玩偶检查答案。当我用别扭的假声说"第4题错了"时,他居然真的乖乖重算——要知道以前他亲爹检查作业时,这崽子能把铅笔戳进天花板。
2.1 那些令人窒息的灵魂拷问
"为什么爸爸(玩偶)不会说话?""他晚上会偷偷抱我吗?"某个失眠的深夜,小混蛋甚至严肃问我:"表哥你说,爸爸(真人)和爸爸(玩偶)打架谁会赢?"
我盯着那个被画上胡子的劳埃德,突然理解为什么《玩具总动员》是限制级电影。
三、儿童心理学家的意外肯定
实在扛不住去咨询了当幼教的老同学。她啃着冰棍说:"这不就是过渡性客体的变种嘛!"然后甩给我一堆专业术语:
- 安全感的可替代性投射
- 具象化情感依赖
- 非生物对象的拟人化认知
说人话就是:小孩总得找个情感出口。比起啃指甲或咬被角,和玩偶建立"亲子关系"至少算创意疗法。
"不过..."她突然压低声音,"你最好赶在他给玩偶找老婆之前结束这个游戏。"
四、当亲爹撞见塑料情敌
暴风雨在舅舅出差归来那晚降临。大老爷们蹲在玄关,看着亲儿子给玩偶献上晚安吻,表情活像生吞了整盒乐高零件。
"儿啊,这是...新朋友?"
"不是啊,"小表弟抱着玩偶一脸理所当然,"这是我爸爸。"
空气突然安静得能听见我限量版玩偶掉漆的声音。
4.1 中年男人的奇怪胜负欲
后续发展堪称魔幻现实主义:
舅舅开始和玩偶竞争上岗——主动要求陪读睡前故事,偷偷给玩偶"不小心"掉进汤碗,甚至有天我撞见他在儿童房对着玩偶自言自语:"听着兄弟,我才是正版..."
这场荒诞剧最终以玩偶"意外"断头落幕。表弟哭足三小时后,抱着亲爸的脖子抽噎:"那你以后...能不能像劳埃德爸爸...每天夸我五次?"
现在那个身首异处的玩偶被我粘好供在书架上,而舅舅的手机闹钟每天会响五次——分别是"夸夸时间1"到"夸夸时间5"。至于小表弟,他开始培养新的爱好:教扫地机器人喊妈妈。
(完)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