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在聊蛋仔派对时 到底在聊什么
凌晨三点盯着电脑屏幕,突然想起上周小侄女非要拉着我玩的那个圆滚滚的游戏。当时只觉得满屏彩色团子晃得眼晕,现在回想起来,这些被称为"蛋仔"的小家伙确实有点魔性——就像你明明困得不行,却还是想再刷五分钟短视频的那种感觉。
这些圆滚滚的小东西到底是什么来头
说实话第一次打开《蛋仔派对》时,我差点以为误入了哪个幼儿园的电子涂鸦本。五颜六色的蛋形生物顶着各种夸张表情,有的戴着兔耳朵发箍,有的裹着恐龙睡衣,还有的干脆cos成奶茶杯——后来才知道这游戏光服装部件就有2000多种组合。
开发团队在2021年的访谈里提到过,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"鸡蛋撞地球"的物理实验。他们想做出那种笨拙又可爱的碰撞感,结果测试时发现员工们都在互相把角色推下悬崖傻笑,这才意识到找到了快乐密码。
你可能不知道的蛋仔冷知识
- 标准蛋仔身高1.2个游戏单位(约等于现实中的柯基犬)
- 翻滚时的加速度参考了保龄球运动轨迹
- 经典黄皮肤色号是Pantone 101C
为什么这些像素疙瘩能让人上头
上周地铁上看见个西装革履的大叔在偷偷玩,手指在屏幕上搓得飞快。我假装看站牌偷瞄了几眼,发现他在某个竞速关卡已经失败了七次——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那个"菜狗加油"的失败提示每次弹出他都会抖下眉毛。
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实验室去年出过份报告,提到这类休闲游戏满足了三重需求:
即时反馈 | 每0.5秒就有新笑点 |
安全失控 | 看着蛋仔滚下山崖反而解压 |
社交货币 | 闺蜜间流传着各种阴人技巧 |
我表弟的说法更直接:"被老板骂完回家把对手蛋仔撞飞,比喝啤酒还管用。"
关于蛋仔角色的灵魂拷问
最让我困惑的是这些角色到底算不算"人物"。说它们是吧,连正经五官都没有;说不是吧,我家楼下奶茶店老板都给自己游戏ID挂上了"蛋仔第1024号员工"。
翻了不少资料发现,网易的美术总监在数字角色设计年鉴里写过段很有意思的话:"当用户给光秃秃的鸡蛋画上腮红时,这个容器就变成了情感载体。"难怪有玩家会对着游戏里抽不到的衣服配件真情实感地生气——虽然理性知道那只是几串代码。
目前游戏里最受欢迎的三种蛋仔人格
- 戏精型:每局开始必做全套表情动作
- 老六型:专门蹲在终点线旁边阴人
- 佛系型:掉进水里就开始仰泳看风景
凌晨四点的窗外开始有鸟叫了,突然想到个细节:有次看见两个蛋仔在游戏里并排坐着看虚拟烟花,其中一个头顶冒出对话框:"明天还这个点见?"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给虚拟形象买288元的皮肤——孤独的人总能在奇怪的地方找到共鸣。
从游戏设计角度看这些彩色团子
有回在咖啡馆听见两个策划模样的人在争论:"蛋仔的物理引擎到底该偏向真实还是搞笑?"左边那位眼镜兄激动得把拿铁洒在了图纸上——别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,他衬衫上那滩咖啡渍形状神似游戏里的炸弹道具。
查证后发现这确实是开发组面临的核心矛盾。太写实会失去魔性,太夸张又影响操作感。最终方案是采用"橡皮管逻辑":平时遵循基础物理规则,但在特定情景(比如被弹簧弹飞时)会进入卡通模式。这种设计后来被写进了2022移动游戏技术白皮书的典型案例。
我那个做UI设计的朋友说得更直白:"你知道为什么蛋仔永远歪歪扭扭站不稳吗?因为人类对即将跌倒又没真跌倒的东西最有好感。"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每次看蛋仔在悬崖边摇摇晃晃,手心都会莫名其妙出汗。
天快亮了,文档右下角的字数统计停在2873。忽然想起昨天邻居家小孩边玩边喊的那句话:"这个粉蛋仔像我养死的仓鼠!"可能所有虚拟形象的生命力,都来自于我们现实里无处安放的那点温柔吧。
网友留言(0)